哮喘,即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疾病,以气道出现慢性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我国成人哮喘患病率为1.24%。该病好发于有哮喘家族史、有合并症(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湿疹、呼吸道疾病及胃食管反流病)、肥胖、吸烟、变应原暴露等人群。由于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哮喘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根据WHO在线死亡数据库分析,5~34岁年龄组哮喘死亡数据显示,1993年至2006年间,哮喘全球死亡率从0.44/10万人下降至0.19/10万人,但从2006年至2012年,哮喘全球死亡率则没有变化。
由运动引起,与运动的种类、持续时间、量和强度有直接关系。发作都是急性的、短暂的,而且大多数能自行缓解。
因使用某些药物引起,如阿司匹林、β受体阻断剂等。
由职业性致喘物如聚氨酯硬泡沫塑料、合成纤维、黏合剂等引起,往往是在工作期间或工作后数小时发生气促、胸闷、咳嗽,伴有鼻炎和(或)结膜炎,离开工作场所后,症状缓解。
常由过敏性物质作用于过敏性体质引起,可发生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等),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咳嗽、胸闷、喘息甚至呼吸困难。
遗传和环境是哮喘患者发病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遗传只决定患者的过敏体质,即容易发生哮喘,此类患者是否发病,与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
哮喘具有多基因遗传倾向,发病具有一定的家族集聚现象,即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但其发病往往由多个基因和外源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
病原性因素如室内变应原(家养宠物、蟑螂等)、室外变应原(花粉、草粉等)、职业性变应原(油漆、活性染料等)、食物(鱼、虾、蛋类、牛奶等)、药物(阿司匹林、抗生素等)等因素刺激引起。
非病原性因素,如大气污染、吸烟、运动、肥胖等也可能会引发哮喘。
包括气压、气温、风力和湿度等,变化时可能引发哮喘。
在临床上,大多数哮喘或过敏性鼻炎患者运动后常导致哮喘发作,或出现咳嗽、胸闷症状。短跑、长跑和登山等运动,尤其容易促使轻度哮喘或稳定期哮喘发作,而游泳的影响相对比较轻,因此较适于哮喘患者。
如病毒性感染、支原体感染和细菌性感染,都容易诱发哮喘的发作或加重。
可明显影响哮喘的发作及其严重程度。
以缺铁和缺锌比较常见,这些微量元素缺乏可致免疫功能下降引发哮喘。
药物引起哮喘发作,有特异性过敏和非特异性过敏两种,前者以生物制品过敏最为常见,后者常发生于交感神经阻断药,如普萘洛尔和增强副交感神经作用药等。
哮喘患者常有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一般情况下,可以自行缓解或用平喘药物治疗而缓解。
一般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发作严重者可在短时间内出现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
在发作前常有鼻塞、打喷嚏和眼痒等先兆症状。
步行或上楼时可感气短,可有焦虑,呼吸频率轻度增加,可听到散在哮鸣音。
稍微活动即感气短,讲话常有中断,时有焦虑,呼吸频率增加,可有三凹征(指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明显凹陷),听到响亮、弥漫的哮鸣音,心率增快。
休息时感气短,端坐呼吸,只能单字表达,常有焦虑和烦躁,大汗淋漓,呼吸频率>30次/分,常有三凹征,听到响亮、弥漫的哮鸣音,心率增快常>120次/分。
患者不能讲话,嗜睡或意识模糊,哮鸣音减弱甚至消失,脉率变慢或不规则。
哮喘患者可伴有发热、盗汗、咽痛、咽痒、青紫、发绀、乏力、下肢水肿等症状。
当患者感觉喘息、胸闷、气急、哮喘症状加重或妨碍日常生活时,需及时到医院就诊。当夜间被憋醒时,需应用急救药物治疗、服用哮喘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等情况时,应及时就诊。
一般通过如下典型临床症状、体征和肺功能检查结果,并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及咳嗽之后,进行诊断。
呼吸内科或者变态反应门诊。
胸部X线检查除一般的胸部平片以外,有时还需要进行胸部CT检查,这些检查对哮喘的诊断鉴别和哮喘严重程度的估测有一定帮助。
支气管激发试验和支气管舒张试验,有助于确立哮喘的诊断,是客观判断哮喘病情最常用的指标。支气管舒张试验还有助于估计β2受体激动剂的可能疗效,为药物选择提供参考。
可以作为评估是否启动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指标,且有助于妊娠期的哮喘管理。
其结果尤其是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饱和度(S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参数,可估计哮喘急性发作期病情的严重程度。
是评价哮喘气道炎性指标之一,也是评估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性的敏感指标。
找出过敏物质,有助于预防哮喘再次发作。
发病者多为中老年人,大多有长期咳嗽、咳痰史,寒冷季节时症状加剧。一个人如果每年持续咳嗽三个月以上,连续两年并排除其他引起咳嗽、咳痰的原因,即可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
若有持续气流受限(稳定期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FVC<70%),则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病因复杂,至今仍不十分清楚,一般与长期吸烟、大气污染、室内微小环境的污染(烹调的油烟)等有关。引起的咳嗽、喘息症状往往是逐渐形成进行性加重,常有咳血丝痰或少量血痰的现象,平喘药物治疗无效。
常由结核病引起,行胸部透视,摄胸部X线片可与哮喘区分。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一般有发热、盗汗、胸痛等症状。
突发胸部重压感,大多为单侧性,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且平喘药物治疗无效。
多与血液瘀滞、血管内膜损伤等有关,表现为显著的胸闷、憋气、呼吸困难,这些症状可使患者坐卧不安,极为难忍,血气分析显示明显的低氧血症,但一般肺部听不到哮鸣音,平喘药物治疗无效。
哮喘不能根治,一般采取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分为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
需要长期使用的每天用药,主要通过抗炎作用使哮喘维持临床控制,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全身用激素,白三烯调节剂,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缓释茶碱,色甘酸钠,抗IgE单克隆抗体及其他有助于减少全身激素用量的药物。
又称急救药物,这些药物通过迅速解除支气管痉挛,从而缓解哮喘症状,包括速效吸入和短效口服β2受体激动剂,全身用激素,吸入性抗胆碱能药物,短效茶碱等。
可用沙丁胺醇或间羟舒宁气雾剂做吸入治疗,通常可在数分钟内起作用,也可口服β2受体激动剂。
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仅部分改善症状,因此往往需要联合使用丙酸倍氯松或布地奈德气雾剂吸入。
中度哮喘急性发作者常有夜间哮喘发作和症状加剧,常常需要使用长效缓释型茶碱等药物,有效防止夜间哮喘发作。
这时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和糖皮质激素的效果均不明显,往往需要送医院急诊。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糖皮质激素是最有效的控制气道炎症的药物,给药途径包括吸入给药、口服给药和静脉给药。
给药途径 | 特点 | 不良反应 | 处理措施 |
---|---|---|---|
吸入给药 | 哮喘长期治疗的首选药物。全身性不良反应较少;直接作用于呼吸道,所需剂量较小。 | 口咽部局部的不良反应包括声音嘶哑,咽部不适和念珠菌感染。 | 吸药后及时用清水含漱口咽部,选用干粉吸入剂或加用储雾器。 |
口服给药 | 用于吸入激素无效或需要加强治疗的患者。 | 可引起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糖尿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肥胖症、白内障、青光眼、皮肤菲薄导致的皮纹和瘀斑、肌无力。 | - |
静脉给药 | 严重急性哮喘发作时静脉应用。 | - | - |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常用的药物如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等。
给药途径 | 特点 | 不良反应 |
---|---|---|
吸入给药 | 是缓解轻至中度急性哮喘症状的首选药物,也可用于运动性哮喘。 | 不宜长期、单一、过量应用,否则可引起骨骼肌震颤、低血钾、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
口服给药 | 适用于夜间哮喘患者的预防和治疗。 | 心悸、骨骼肌震颤等不良反应比吸入给药时明显。 |
贴剂给药 | 效果可维持24小时。 | 可减轻全身不良反应。 |
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适用于中至重度持续哮喘患者的长期治疗。
临床上不推荐长期单独使用LABA治疗哮喘。
可减少中至重度哮喘患者每天吸入激素的剂量,并可提高吸入激素治疗的临床疗效,尤其适用于阿司匹林哮喘、运动性哮喘和伴有过敏性鼻炎哮喘患者的治疗。
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作用,并具有强心利尿、扩张冠状动脉、兴奋呼吸中枢和呼吸肌等作用。
给药途径 | 适应证 | 不良反应 | 处理措施 |
---|---|---|---|
口服给药 | 用于轻至中度哮喘发作和维持治疗。 | 与β2受体激动剂联合应用时,易出现心率增快和心律失常。 | 应慎用并适当减少剂量。 |
静脉给药 | 适用于哮喘急性发作且近24小时内未用过茶碱类药物的患者。 | 可引起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甚至死亡。 | 监测其血药浓度,及时调整浓度和滴速。 |
如异丙托溴铵、噻托溴铵等,可阻断节后迷走神经传出支,通过降低迷走神经张力而舒张支气管。妊娠早期妇女、患有青光眼和前列腺肥大的患者应慎用。
可应用于血清IgE水平增高的哮喘患者,目前主要应用于经过吸入糖皮质激素和LABA联合治疗后,症状仍未控制的严重过敏性哮喘患者。
抗组胺药物如酮替芬、氯雷他定、阿司咪唑、特非那定等具有抗变态反应作用。在哮喘治疗中作用较弱,可用于伴有变应性鼻炎哮喘患者的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嗜睡。
阿司咪唑和特非那定可引起严重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应谨慎使用。
其他口服抗变态反应药物如曲尼司特、瑞吡司特等可应用于轻至中度哮喘的治疗,其主要不良反应为嗜睡。
指有哮喘病史,又合并其他需手术治疗或探查的疾病的病人,需进行哮喘评估,避免诱发哮喘的因素。
支气管热成形术是哮喘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它采用支气管热成形系统将热能传到气道壁上,使支气管平滑肌发生溶解,进而出现凝固性坏死,使哮喘患者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不产生过度的支气管收缩反应,从而减少哮喘发作。
重度或者难治性哮喘患者在使用了最大剂量药物且多种药物联合应用的情况下,仍然无法控制时,可采取支气管热成形术。该手术虽然不能根治哮喘,但是可以明显减少哮喘的急性发作,改善哮喘的控制水平。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哮喘不易根治,但经过长期规范化治疗和管理,80%以上的患者可以达到哮喘的临床控制。
患者气流阻塞长期得不到控制,肺残气量越来越多,导致肺泡结构破坏,形成肺气肿。进一步发展,压迫肺泡周围血管,肺循环阻力增高,形成慢性肺动脉高压,长此以往,导致右心功能不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一般为Ⅱ型呼吸衰竭,哮喘严重发作时的呼吸衰竭为Ⅰ型呼吸衰竭。
指哮喘患者的呼吸突然停止的严重并发症。大多由于患者咳嗽或进食时,也可发生在患者轻微活动后。
因肺结构遭严重破坏,患者突然用力或搬重物时易发生气胸、纵隔气肿。应尽快使肺复张。
机体对曲霉抗原的过敏反应,表现为乏力、消瘦、咳嗽、盗汗、杵状指,痰液中出现褐色小块状分泌物,真菌培养有烟曲菌,胸片示游走性肺浸润。
患者严重缺氧及氨茶碱、异丙肾上腺素用量过大、注射速度过快等都会引起心律失常和休克。
哮喘患者尤其是年幼时起病或反复发作者,往往引起胸廓畸形,最常见的是桶状胸、鸡胸、肋骨外翻等胸廓畸形,严重者可能对呼吸功能产生影响。
一旦确诊为哮喘,应长期规范化治疗,学会正确使用吸入装置。通常哮喘起始治疗后每2~4周需复诊,以后每1~3个月随访一次,如发生急性发作则1周内需要复诊。
哮喘患者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平时避免冷饮。同时加强体育锻炼,选择适当的体育运动(如太极),以增强体质为好,不要剧烈运动,以免引发哮喘发作。
目前尚无针对哮喘的疫苗。不同人群可以采取如下预防措施。
关键在于避免过敏原(如螨、致敏食物等)。
危险因素 | 处理策略 |
---|---|
香烟暴露 | 鼓励患者和家人戒烟。 |
肥胖 | 制定并执行减肥方案。 |
重要的心理问题 | 评估精神卫生健康状况,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 |
明确的食物/药物过敏史 | 避免接触过敏食物/药物。 |
明确的运动性哮喘 | 适当的热身和缓和运动。 |
妊娠期全程化管理可以减少哮喘症状波动或急性发作。月经前易发作的哮喘,可在发作前数天口服预防药物。